吕留良遗迹考
吕留良遗址考吕留良(1629-1683),号晚村,浙江省崇德县(今桐乡崇福)人。原籍河南,宋南渡时,他的祖先吕继祖任崇德尉,因被金兵所阻,不能回到原籍,就此定居于崇德。
吕继祖传至十世,即为吕留良的高祖吕淇,曾任明朝锦衣武略将军。他的儿子吕相,为晚村曾祖,官沔阳别驾。吕相幼子吕熯,娶江西城南郡主,任淮府仪宾,为明王室宗亲,经皇帝特许回崇德居住。吕熯的长子元学,是吕留良的父亲,官繁昌县令。
吕留良是我国明清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,在哲学、文学、史学、医学、书法等方面,是都有深湛造诣的著名学者。吕留良死后因遭受清皇朝“文字狱”的迫害,全家分别惨遭戮尸、斩首、流放。同时被抄籍所有家产,焚毁一切著作。从此后,吕家成了“逆犯”,在家乡不仅没有留下后代,而且连吕氏遗迹也几乎荡然无存。直至1911年,辛亥革命胜利后,吕氏的家乡——崇德县的有识之士提议修建吕留良纪念祠亭“吕公祠”和“吕晚村先生纪念亭”。历史又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,时今在吕留良的家乡崇福镇上,寻找吕氏遗迹已难上加难。现根据有关史料和个人亲身经历,回忆记述以下几点有关吕留良的遗迹,仅供参考。
吕氏家庙遗址
解放初,吕氏的家庙——东岳庙,还遗留下一些破旧的庙宇房屋。据史料记载,东岳庙最早建造在崇德县衙东南一百步,明嘉靖年间因为一场大火烧毁了庙宇。后来改建于城隍庙前市河旁,明万历中期迁移到演武场(大操场)北面(今崇德初中所在地)。当时身为明朝王室宗亲的吕熯回乡后,将东岳庙圈入吕家园内,成为一座家庙。庙里原有元帝像一尊,因此又叫做真武庙。清咸丰十一年(1861)被毀,光绪元年(1875)重修。庙宇殿左面原有包拯神像,殿右面有朱天君像。东岳庙西面建有“五猖殿”,如今在桐乡市博物馆里还存有“重修东嶽庙崇圣宫碑记”石碑一块。抗战期间,东岳庙被日军占领,文物古迹破坏十分严重。
解放初,东岳庙已经改建为学校,起初取名为崇德初中,后更名为崇德县中。我在县中读书时的校门,仍旧沿用原来的庙门,有两扇厚重的木板大门,进门后还有一扇板门,两旁还有两扇木栅矮门。木栅门东面是学校传达室,西面是体育用品室。进门后有一个宽敞的大天井,中间铺有整齐的石板,两旁植有花草树木。天井左右两旁有两棵造型别致,弯曲多姿的古柏已经高过屋檐,这里的环境优静美观。在天井的左右两边各有几间厢房,左面有生物、化学和物理实验室,背面有几间教师寝室。右面有校医务室和总务室。走过天井是一个大礼堂,大礼堂原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,古老的庙宇高大宽敞,室内的木柱粗大滚圆,根根笔直挺拔。礼堂左面搭有一个讲台,上面挂有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画像。大礼堂可容纳五六百人坐着听讲,这里是全校师生经常集会的地方。礼堂后面有几间平屋,四周装有明亮的玻璃窗,这是学校的图书馆兼阅览室。从这里过西有一幢两层楼的小楼房,楼房北面是一个小巧精致的荷花池,每年夏天粉红色的荷花开满水池,环境十分优美。荷花池北面是一堵城墙。城墙脚下是学校的小操场,那时有两个篮球场,还有跳高、跳远的沙坑、双杠单杠、爬竿、木晃板等体育活动设置。在礼堂西面有一排平屋,是教师办公室。再过西有几间宽敞的屋子,那是用做师生用膳的餐厅。当时学生用餐是八人一桌,每餐只有一砂锅小菜,、小菜大多是青菜萝卜,由学生轮流分菜。吃饭时没有凳子,大家站着吃。餐厅前是一块大空地,附近有个伙房间。礼堂东面有两间新建的平屋用做教室,教室前面有一块植物试验园地,我们在这里曾经试种过新品种浙大萝卜。在学校的东北角还有一幢新建造的整齐的曲尺型教室,全都是平屋。
校园里到处种植高大的树木,遍地盛开着各种颜色鲜艳的花草。金秋时节,校园南面的那株柿子树上结满了火红的柿子,远远望去好象是挂满了一只只小小的红灯笼。教室四周还有几株高大的桂花树,每到金秋十月桂花盛开时,那香味浓烈醉人,飘满全校各个教室场馆,真的是香气袭人,令人难以忘怀。我曾经有幸在这里上中学,当时的读书环境清新幽静,校内师生关系融洽,学习气氛十分浓厚。
那时在学校大门口有几棵八九米高、树粗要二三人才能围抱的银杏树,每年秋季树上结满了一颗颗椭圆形的银杏果子,果实随风摇曳,好一派丰收的景象。学校门前还有一个长满青草,宽敞平坦的大操场。操场南面有一个很大的足球场,西面有篮球场。操场东西两旁各有一座土山,高约十多米,这里是一个儿童乐园,春天可上山放自己糊的风筝,夏天能用蜘蛛网粘住知了,秋天又能捉到蛐子、叫蝈蝈,冬天可爬在土山上听小鸟歌唱,真是其乐融融。
友芳园遗迹考
我小时候曾经看见在操场西面城隍庙夫人殿后面的平地上,矗立着一块三米多高,秀美繁孔婀娜多姿的奇石——梅花石,梅花石原放置在一座四周雕刻花纹的方形石台上。后来才知道,原来这是一件吕氏友芳园的遗物。清代石门诗人吴曹麟在《语溪棹歌》诗中写到:
金谷平泉几野邱, 友芳园里动人愁。
多情一片梅花石, 大雅堂前万古留。
据说这块珍贵的梅花石是吕留良的祖母城南郡主,即明朝淮庄王的女儿,随郡马回崇德时带来的其中一件礼品。梅花石原来的位置在城南郡主的梳妆房外面,所以此石又称为“梳妆石”。按明朝宗室规定,郡主是不准随郡马回夫家的。吕熯是因为皇帝特别开恩,准许他孝顺母亲,下旨特准他回乡侍母的。“明朝兴二百年,也只此一家”。 吕熯为了感谢圣上恩典,特地在友芳园内大兴土木,建造“许归堂”。
光绪《石门县志》记载:“友芳园,明大令吕炯所居,在西门内,又有别墅曰:五柳庄大雅山居,以及长林亭诸胜。”还记有“许归堂,明吕熯尚南城郡主,乞归偕养,诏许之,归而筑堂,颜曰:许归”。当时的友芳园内有河流小山,长林奇石,围沿十多亩,其规模可谓大也。吕熯将东岳庙圈入园内后,又把元代留下的“七星池”开挖重修,将南面的“秋水潭”挖深,在附近大兴土木建造“许归堂”厅房。当年我在崇德县中读书时,学校西南面有几个形状各异的水池,最北面的一个池塘在城墙脚边,池塘周围种有树木,池边杂草丛生。池塘内有不少小鱼小虾和青蛙,记得那时在星期天,我常和同学去池塘边钓鱼,还用自制的纱布小勺捉毛毛鱼,玩得十分开心。到后来我才知道这几个被废弃的水池,原来就是吕留良家遗留的“七星池”遗迹,可惜时过不久,“七星池”被人填平建造房屋了。
友芳园内除了建有“许归堂”外,还有一座“天盖楼”。吕留良在《答潘美岩书》中写到“所谓天盖楼者,乃旧园屋名”。诗人陈锦雯在一首《许归堂》诗中写到:“禁脔无烦咏四愁,箫声同引下秦楼,北堂萱草沾恩泽,分得天潢雨露稠。”清光绪年间邑人徐福谦撰写的《语溪十二景》之一《潭水秋澄》曰:“寒潭近接七星旁,旧园荒凉说友芳,秋水一泓长寂寂,楼台无影入池塘。”由此可见,早在清朝光绪年间,友芳园已经是一片荒凉了,当年尚存一些山、水、石诸物,可惜到近代,连这些遗物已难以寻觅了。《石门县志》把友芳园的地址记在“西门内”,崇福西门朱家门过去叫做朱家坟头。解放初,朱家门一带是一大片荒地。朱家门东南有城隍庙,东面有东岳庙,北面有七星池和城墙,城隍庙夫人殿后有梅花石。由此看来,据本人推测友芳园的故地大概应该在西至朱家门,东至大操场大部分,北至崇德初中,南至原城隍庙旧址这个位置上。
吕留良出生地
吕留良出生在崇德,具体地点史料没有详细记载。以前有人误认为他出身在崇德城外的东庄,因他自己曾号“庄生”。吕留良在《卖艺文》中写到“东庄有贫友四,为四明鹧鸪黄二晦,槜李丽山农黄复仲,桐乡殳山朱声始,明州鼓峰高旦中……”其实这是他借“东庄”名以称呼自己之始。吕留良的长子葆中在《吕晚村先生行略》一文中写到“生先君于登仙坊之里第”, 可以说儿子写父亲的《行略》,应该是可信的。吕公忠(葆中)在康熙十九年(1680)入泮,后来在康熙四十五年(1706)考中一甲二名进士(榜眼)。由此看来,吕留良出生地应该是在登仙坊。
据《石门县志•乡里》记载“县城有十一坊,五巷”,其中记有“登仙巷(坊)”。“县城”即今崇福镇。据实地查考“登仙坊”的旧址就在“西横街、庙弄、宫前路”一带。崇福横街有东西之分,以半爿弄分界,弄东为东横街,弄西为西横街。东横街旧时称为“水德坊”,靠市河边的浒弄口原有一座“总管堂”,建在水德楼的遗址上。楼前曾经种有一株大树,立有石碑,上书“万古长青”四个大字。西横街又称“登仙坊”,西面与庙弄相邻,南面有宫前河。
吕留良的祖居在朱家门东面的友芳园,出生地在横街的登仙坊,由于没有史料记载,至于具体在登仙坊的那一座房屋就很难确定。吕留良的祖父生二个儿子,长子元学,官繁昌县令。次子元肇,例贡生。元学是吕留良的亲生父亲。吕留良三岁时又承继给“老大房”吕焕的儿子元启为继子。按照当时崇德的传统习惯,吕焕作为长子应该居住在横街登仙坊的老屋。吕留良在《书与四房侄》中写到:“初闻横街火烧,甚为尔忧,今知焚店屋八间,何以堪此……”。《廿八日付公忠书》中说:“高五伯(旦中)往海昌,待其归需初二、三方能到县,漕赠等项,秉鹤禀云甚急,可令其预支间壁王家屋租,或弄内(庙弄)房租应用”。由此可见,吕留良的部分族人和自己居住的房屋,应该是座落在登仙坊的西横街和庙弄一带。
梅花阁梳妆石
解放初,在崇德城隍庙夫人殿后的荒地上,孤零零的留有一块一丈多高镂空的大石头,石头下方还有一个高高的方形雕花石台。当地人叫它“梳妆石”,其实它的正式名字叫“梅花石”。相传吕留良的祖父吕熯招郡马回乡时,淮庄王为了减轻女儿郡主在崇德思念父王之情,特赐给奇石一块,嘱女“见石如见父亲”。郡主将奇石放置在自己的梳妆房前面,每天一起床就可以看到这块奇石。清光绪年间,邑人画家沈伯云曾经为该石绘画,同时还作诗一首“一角荒凉地,名园溯友芳,片云飞不起,曾待寿阳妆。”后来,诗人朱家济题诗曰“与梅两清绝,分携意若何,此意无人会,和苔眠绿莎。”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石头与梅花的关系所在,同时那座有名的“梅花阁”,也就找到了确切的位置。“梅花阁”就在友芳园内,这里是吕留良会友和教授的主要之地。吕留良曾在“梅花阁”教子侄和友人之子读书,此时他还著有《梅花阁斋规》一书。康熙二年(1663)浙东抗清志士黄宗羲应吕留良之邀来“梅花阁”教书。友人吴孟举、吴自牧等人也经常在此雅聚,同时还写下了不少有名的诗篇。吴孟举的《集饮水生草堂》,黄宗羲的《梅花阁迁水生草堂次韵诗》,全都是在这里写成的。
在吕留良的大量著作中,曾多次写到“梅花阁”和“水生草堂”。“阁”是专为子侄读书之处,而“堂”则是好友诗酒唱和之地。吴孟举在《集饮水生草堂分韵诗》中有“傍水轩窗逐处开”之句,说水生草堂是与水连在一起的。黄太冲在《水生草堂次韵诗》中说“水阁钟声尝数点”,在《集水生草堂分得阳字诗》中有“水痕犹记旧池塘”,说明“草堂”是建筑在与旧池塘有关的地方。友芳园里的旧池塘有“七星池”和“秋水潭”两处,都与梅花阁近在咫尺。据史料记载蒋家弄原先是一条小河,在崇福市河拓宽时,在蒋家弄口发掘出南北向的小石桥遗址。据此看来,蒋家弄小河的水就是流向吕氏友芳园的活水来源,后来河道被人填平成了一条小弄。水生草堂早在清朝后期,已经没有留下一点遗迹,但梅花石却一直保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后来有人在建造住房时珍贵的梅花石被毀掉,真是十分可惜。综上所述,“梅花阁”和“水生草堂”的确切位置,大致应该是在原城隍庙的北面。
乡贤吕留良有诗《夏日集饮水生草常限韵》曰:
日没城西影极东,玲珑穿过树梢红。
枉判我辈生今日,岂少闲人醉此中。
浅阁灯明鱼泼刺,小槽曲误客冬烘。
凭栏四顾蒙茸处,才上冰轮便不同。
作者:范树立
听说吕留良留下一枝后裔在崇德县的,现在还在骑塘,当年做过崇德县第四小学(肇昌小学)校长的吕在廷,就是吕留良后裔。
页:
[1]